不是因为得位不正,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不对。赵匡胤来自五代十国时期,当时的政界、军界都流传着一句话:皇帝者,兵强马壮者为之。
什么意思?只要你手里有兵有权,就能当皇帝,与忠义无关。
五代之前,唐末之后,经历了太多少数民族政权,把儒家思想崇尚的忠君爱国的思想抛弃殆尽,到了五代时期,他们只有一种好勇斗狠的思想,只要谁实力强劲,有兵有粮,就能当皇帝,这是当时所有人的共识。
综观五代十国,不管是朱温的后梁、李克用的后晋,还是郭威的后周、李璟的南唐,都是前朝武将手掌兵权之后,被手底下人拥戴,推翻了前朝统治,自己当皇帝。
只要你有兵权,实力强大,手底下人就认为你当皇帝是理所当然的,不会存在背叛的心理负担,立马拥护你。
展开剩余58%所以,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死后,当了殿前都检点,掌握了军权之后,手下人就鼓动他当皇帝,于960年发动陈桥兵变,取代后周,建立北宋。
不是说那些武将对他就有多少忠义之心,而是保持曾经的习惯,赵匡胤实力强,所有人就拥护他当皇帝。
很显然,等有一天,其他将领的实力超过赵匡胤,大家也会拥护他当皇帝的。
赵匡胤正是意识到这一点,为了改变这种现状,他选择杯酒释兵权,夺了武将的兵权,让他们享清福。
这样的做法虽然改变了武将反叛的局势,但是还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。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,不仅是武将桀骜不驯,拥护强者,就连文臣也是如此,江山依然不稳。
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办,总不能把所有的文臣都罢免吧,国家怎么运行?
唯一的办法,就是将礼乐崩坏的儒家思想重新树立起来,引导百姓形成忠君报国的新风气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江山不稳的隐患。
但是这个事情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事情,她需要至少一代到两代君王,花费几十年的光阴才能改善过来。
在北宋建国之初,想要突然扭转这种不尊君的思想,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即使赵匡胤是开国皇帝,也无可奈何,只能先稳住他们,稳住人心,不可能表现的太过强势。宋太祖表现出来的软弱,只是为江山稳定的妥协。
发布于:山东省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